香港青年事務發展基金會理事長 陳文偉

“去殖化”由教育開始

2022-09-18 04:24:06 大公報

  英女王伊麗莎白二世離世,這位英國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君主,一直深受當地民眾愛戴。然而,在她離世後,英國國內和“英聯邦”成員國再次掀起廢除君主立憲制、實行共和製的聲浪,同時也對英國過往殖民統治其他國家和地區的不光彩歷史進行批判。

  事實上,英國殖民統治者曾經對包括加拿大、澳洲及新西蘭的原住民犯下種族滅絕罪行,在非洲、加勒比海國家進行長期的種族隔離政策,歧視、剝削、排擠、掠奪原住民。相比起德國在二戰後對猶太人的道歉及反省深刻,英王室對此默不作聲,從未對受害的國家、民眾作出真誠的道歉。

  伊麗莎白二世離世對於大多數香港市民而言,只不過是一則普通的國際新聞,但一些媒體卻別有用心地花大篇幅報導部分市民到英國駐港總領事館門外排隊弔唁的事,刻意放大有人向記者訴說難忘港英時代如何“美好”,還刊登一名年輕女生跪在伊麗莎白二世肖像前如喪考妣、嚎啕大哭的相片,刻意美化港英管治,藉機抹黑特區政府。

  然而,個別人對港英“殖民統治”時期的緬懷並非建立在正確的歷史觀之上。事實是,港英管治香港150多年間,嚴重歧視華人,對華人發展進行多方面的限制、對社會資源進行了大肆掠奪,港英政府將香港打造成“生金蛋的鵝”也純粹基於英國的利益需要。

  而在回歸前匆忙在港推動所謂的“民主化”,也是為了港英政府“光榮撤退”的目的,為未來干預香港事務留下一顆又一顆的地雷,這些行為絕非一些人口中的所謂的“良政”,更不是港英政府賜予香港人的“恩典”。

  香港回歸祖國已25年多,但日常生活中和製度內仍保留著不少“殖民色彩”,相反在全面推行愛國教育、國民教育方面仍處於起步階段,導致長期以來部分青少年的國家和民族認同感偏低。培養青少年正確國家觀,特區政府責無旁貸,在教育上必須加快推動“去殖化”,堅定推行國民教育,用客觀的事實向學生說明英國在全球各地的殖民掠奪歷史、港英時期華人面對怎樣的歧視、港英政府又如何打壓香港內部的愛國聲音。

  香港回歸25年來,在祖國全力支持下,在香港特區政府和社會各界共同努力下,“一國兩制”實踐在香港取得舉世公認的成功。我們要讓青少年在成長的各個階段能夠感受到社會的進步、發展都與國家息息相關,自己也可以在國家發展、香港發展的過程中獲得紅利,不斷增強青少年對國家的認同感,產生身為中國人的自豪感和主人翁意識。

文章連接:
http://www.takungpao.com/opinion/233119/2022/0918/7659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