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青年事務發展基金會理事長 陳文偉

須下大力氣解決貧窮問題

2021-04-25 04:23 大公報

  早前一部叫《山海情》的電視劇在內地熱播,故事講述八、九十年代寧夏一個叫西海固的地方,在國家實施精準扶貧的政策下“脫貧摘帽”的故事。西海固是寧夏中南部九個深度貧困縣區的概稱,直至1970年代,仍有70%的群眾吃不飽、穿不暖,人畜喝的是苦鹹水,素有“苦甲天下”之稱而聞名全國,更在1972年被聯合國糧食開發署確定為“最不適宜人類生存的地區之一”。 

  上世紀80年代,國家啟動“三西”扶貧開發計劃,西海固作為“三西”地區之一,國家推行有計劃、有組織、大規模“開發式”的扶貧政策。除了向寧夏投入大量扶貧資金外,更興修交通、通信等基礎設施,而最重要的是採取以提升和發展產業作為手段的方法從根源上消除貧窮。

  有關政策實施以來,寧夏貧困地區農民人均收入年均增長11%。國家主席習近平去年12月表示,經過8年持續奮鬥,在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全國832個貧困縣全部“脫貧摘帽”,消除了絕對貧困和區域性整體貧困,近1億貧困人口實現脫貧。反觀香港,特區政府多年來的扶貧工作一直膠著。 去年政府公佈《2019年香港貧窮情況報告》指出,香港貧窮人口多達149.1萬人(政策介入前),貧窮率不跌反升達21.4%,新增貧窮人口逾10萬,如果再加上新冠肺炎疫情對經濟的衝擊,可預期數字只會進一步惡化。

  而作為國際大都市的香港,仍然有64萬貧窮人口(政策介入後),貧窮人口及貧窮率創2009年以來新高,足見扶貧工作未見成效。 雖然回歸以來歷屆政府都有提出“改善民生、發展經濟”的規劃,但不論是“八萬五建屋計劃”、中藥港、數碼港,到發展“六項優勢產業”(教育、醫療、檢測認證、環保、創新科技和文化創意產業),最後通通都未​​有貫徹執行。

  香港貧窮問題的癥結在於產業結構單一、資本過分集中、社會內耗嚴重。政治環境長期處於爭吵狀態,政府精力只能集中處理政治紛爭;九十年代製造業北移後,經濟發展過分依靠金融、地產、物流、旅遊等外向型產業,疫情下外部經濟停頓對經濟的打擊更為明顯;再加上香港的土地價值冠絕全球,土地成本不合理地高昂,租金成本中小微企創業的最大負擔,繼而扼殺創業空間。

  香港國安法頒布實施及完善香港選舉制度後,社會環境相對穩定。但無論是製定政策的政府高官,還是身在議事廳中為民發聲的議員們,如果“治港者”不能與時俱進、解放思想,不願意拋棄陳舊的框框條條,未能大破大立順應時勢,香港只會被世界潮流所摒棄,只會被迫邊緣化、空心化,香港的貧窮問題更難以解決。

  文章連接:
http://www.takungpao.com/opinion/233119/2021/0425/5783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