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青年事務發展基金會政策研究主任 鄭思怡

雙贏雙循環

2021-06-29 11:19 橙新聞

  近日,本地的傳媒報導,特區政府今年初就推出「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旨在協助本地大學生去內地就業。但計劃推出近半年,只有300多名申請者已入職,佔整體職位空缺約10%,反應冷淡。說到大灣區,不少香港人將其理解為:把香港的資源抽空去內地發展,因此很多人都會問:「點解一定要去大灣區,香港的未來怎麼辦?」這種浮於表面的理解未免欠缺深刻思考。哲學家叔本華曾說過:「一個明智的人就是一個不會被表面現象所欺騙的人,他甚至預見到了事情將往哪一方向變化」。如何透過表像看本質,理解大灣區可為香港帶來的機遇,讓我們先讀懂什麼是雙循環。

  雙循環簡單地可理解為兩個互相緊扣的圈,內循環圈是指中國的供給和需求形成循環,所有的環節都發生在中國。外循環圈則為參與全球產業鏈的供給和需求形成循環,所有環節都發生在中國境外。這兩個圈環環相扣,香港正正處於這兩個圈的結合點,善用雙循環,不但可解決縈繞香港的愁雲慘霧,還可再現香港昔日的美麗和繁華,讓東方之珠再度光芒四射。

  香港雲集了各類國際高端人才,但香港的市場體量註定本土市場不足以提供足夠的舞臺給這些人才發揮自己的潛力。尤其是新冠疫情的發生,香港失業率在今年2月份,一度達到7.2%,創17年來新高。種種因素使香港變為了一座孤島,嚴峻的市場環境,虛無迷茫的未來,都讓人覺得異常焦慮,無法靜下心來思考,忽略了放在眼前的機遇,而機遇,往往偏愛那些有準備的有頭腦的人。

  香港自1996年以來,一直保持著世界第一的經濟自由度,擁有優質的投資環境和營商制度;在金融方面,是全球最大的人民幣離岸市場,首次公開募股(IPO)市場世界第一;在法制,交通和教育方面,都具有極大的競爭力,惜因疫情無法控制,對本港經濟造成嚴峻打擊。另一廂的內地在疫情上防控得當,使其成為世紀疫情以來全球唯一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備受世界矚目。近水樓台的香港可借此機會發揮優勢,加強港資企業在內地的銷售管道,把內地市場作為疫情期間首選的避險之地。

  中國已進入高質量發展新時期,在全民脫貧後,人民對生活品質的需求也日益增長。去全球化使民族品牌的概念隨之興起,香港品牌作為民族品牌的佼佼者,可在此賽道發揮更佳優勢。因此尚未搭建內銷管道的香港企業,也可借助香港政府灣區經貿通GoGBA平臺,BUD推廣基金等工具進行品牌升級,善用內地方式營銷,打開十四億人口的龐大新市場。

  外循環圈是香港更容易發揮優勢的賽道:國際化的視野,無障礙的出海思維,靈活的運營模式,低成本的稅務財資中心,理想的法律爭議仲裁地都是香港的先天優勢。結合內地平靚快正的全產業鏈優勢及全球領先的應用互聯網體系,可取長補短對外輸出優質民族品牌。用國際化思維推廣運營,創造收益及積累國際商譽,促進內外雙循環圈雙向聯動。香港作為雙循環的樞紐,幫助內循環圈帶動外循環圈,外循環圈反哺內循環圈升級,源源不絕的帶來增長的新動力,實現雙贏、雙循環!

文章連接:
https://www.orangenews.hk/topic/1116933/%E3%80%90%E9%84%AD%E6%80%9D%E6%80%A1%E3%80%91%E9%9B%99%E8%B4%8F%E9%9B%99%E5%BE%AA%E7%92%B0.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