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青年事務發展基金會理事長 陳文偉

郊野公園地,一點也不能動?

2021-05-23 04:23 大公報 青年有話說

  房委會日前公布的最新數據,公屋一般申請者和長者一人申請者的平均輪候時間分別是5.8年和3.6年,「三年上樓」的承諾繼續落空,也再一次脫離《長遠房屋策略》的預測。多年來坊間一直流傳「香港地少人多 寸金尺土」,而實際上根據規劃署2019年的資料顯示,香港土地總面積1106平方公里中市區或已建設土地面積為24.9%,其中住宅用途為7%(大約78平方公里),其餘75.1%土地主要包括草地、林地、灌叢及農地。如何用好我們的土地資源,是我們必須思考的問題。

  看看鄰近香港的新加坡,新加坡國土面積為719平方公里,當中160平方公里土地由填海所得,自1960年以來增加40%,超過八成人住政府的公營房屋,人均居住面積323呎,是香港的一倍。反觀香港,據團結香港基金最新的研究報告,由於公營房屋動工量一直落後,估算過去八年累計短缺的公營房屋落成量相當於13.5條彩虹邨,再加上未來落成單位繼續落後,實際落成單位的目標將低28%。私人市場單位數量過去幾年平均落成15000個,預計未來單位「納米化」的趨勢不變,中原城市領先指數自2019年以來一直徘徊190點至180點區間,香港人不吃不用20年才可買到一個單位的慘況難以撼動。

  改革「規劃、方法、制度」

  事實上,香港的土地問題不是「土地數量不足」,也非沒有土地可供開發,而是土地開發在「規劃、方法及制度」三方面出現問題而造成。政府自90年代東涌新市鎮以後就再沒有任何開發新市鎮的計劃。直至近年才有洪水橋發展、新界東北發展及明日大嶼等方案,但不論是明日大嶼、洪水橋或新界東北,最早的完成日期都要等到2030年後,遠水救不了近火。近日前行政長官梁振英再次提出開發郊野公園計劃,利用郊野公園土地進行開發也許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建議。香港75.1%土地中大部分屬郊野公園地帶,根據梁振英表示2008年後,郊野公園的面積一下子增加幾千公頃,這是什麼概念?就是1公頃等如107639平方呎,1千公頃就等如逾1.07億平方呎。

  筆者同意保護環境固然重要,但也非絕對不能動搖完全不能討論。首先筆者認為,香港市民要思考郊野公園是在沒有進行任何環境和生態價值的評估下,而被圈劃出來大量的土地,這安排是否合理。其次,從成本而言,開發郊野公園既能夠避免拆遷賠償的爭議,相對填海的技術成本較低,理論上只要做好規劃開發的時間將可以大大縮短,筆者相信基本能夠填補未來5至10年的需要。

  如果政府再能夠解放思維放寬土地規劃的限制,例如增加市區重建的地積比率,開放棕地、鄉郊用地的發展用途、地積比率及高度限制,加快積存的規劃審批進度,制定私人單位最低面積、徵收土地閒置稅等多管齊下,相信未來香港市民的居住環境就可以有更好的條件了。

文章連接:
http://www.takungpao.com.hk/opinion/233119/2021/0523/5883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