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青年事務發展基金會政策 研究部主任 張智文

滅蚊不如正確防蚊 未雨綢繆讓市民安心

2022-08-15 12:14 橙新聞

  醫管局在8月7日表示,有58名瘧疾病人於公立醫院留醫,大部份來自非洲西部的幾內亞。至上周已有1人死亡,另1人危殆。行政會議成員高永文亦對本港瘧疾感染情況表示高度關注,認為這次規模相對於過往較大,實屬罕見。他表示,雖然瘧疾不是直接人傳人的疾病,而是透過蚊子叮咬傳播,故現階段最重要的是滅蚊工作,控制情況。目前地區滅蚊工作由十八區的民政事務專員擔任主席的地區防蚊專責小組負責協調各部門,合力清除各地區的蚊患問題。在監測方面則由食環署和漁護署負責和分工。除了獲取各地誘蚊產卵器指數的數據,食環署和漁護署還會定期進行巡查和宣傳教育。一旦發現蚊子孳生地點,除了即時清除積水和殺滅孑孓外,也會向違法者發出警告或採取執法行動。

本港正值炎熱且多雨的夏季,以致蚊子大量繁殖;再加上香港無論城市還是鄉郊,都擁有大量植被,因此每年這個時候蚊患、蠓患問題都對市民造成不少困擾。過往蚊患問題在香港得到重視的原因,不僅在於叮咬造成的痕癢難忍,更是因為蚊子是傳播登革熱和日本腦炎的罪魁禍首,在人口高度密集的本港很容易造成大規模感染,因此對市民健康造成嚴重威脅。如今另一種靠蚊子叮咬造成傳播的瘧疾病例持續在本港出現,在疫情的影響下,無不引起公眾緊張和擔憂。

根據《世衞組織全球瘧疾戰略》報告中指出,瘧疾儘管可以預防及治療的疾病,但仍對世界各地人民的健康和生計造成毀滅性影響,2020年有85個國家裏出現2.41億宗新增瘧疾病例及62.7萬宗相關死亡個案,超過3分2的死者是生活在世衞非洲區域5歲以下的兒童。瘧疾雖然不會在人與人之間傳播,但可透過輸入受污染的血液或血液製成品、器官移植或共用刺針/針筒傳播,亦可在懷孕或生產時,由母親傳染胎兒或初生嬰兒。若婦女在懷孕期間感染瘧疾,可能對孕婦和胎兒構成不良影響。同時,有科學研究顯示,即使無病徵或尚未出現病徵的感染者被蚊叮咬,也有機會把病毒傳給蚊子,並造成進一步的傳播。本港相關衞生部門對於應對瘧疾方面並沒有太多經驗,因此更需要在疾病擴散前未雨綢繆,做好準備工作,在源頭上掐斷疾病散播的機會。

本港蚊患問題屢禁不絕,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先天問題——香港是全球城市綠化做得較為出色的地區之一,尤其在新界,因此無論政府在宣傳教育和定點滅蚊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也難以完全杜絕繁殖能力極強的蚊子。因此,作為市民,除了依靠政府恆常的滅蚊工作外,更需要做好自身的環境衛生,例如清除家居積水和正確使用有效的驅蚊產品,例如蚊帳和蚊香。食環署曾建議市民,出外遊玩或工作應穿著寬鬆、淺色的長袖上衣及長褲,並於外露的皮膚及衣服上噴塗含避蚊胺(DEET)成分的昆蟲驅避劑,在戶外時避免使用有香味的化妝品或護膚品,並依照指示重複使用昆蟲驅避劑。有鑒於此,政府相關部門除了宣傳教育市民一些必要的防蚊滅蚊措施外,更應該聯同消委會,對市面上的諸多防蚊、滅蚊產品的效用展開測試和調查,從而教導市民正確使用這些產品。例如,曾經在市面上流行的「紫外線滅蚊燈」,實際上對於解決蚊患毫無作用。在1997年佛羅里達的一項實驗中,測試「紫外線滅蚊燈」的作用,結果顯示紫外線滅蚊燈一個晚上共電死10000多隻飛蟲,但其中只有8隻蚊子,滅蚊效率不足萬分之八。而科學家進一步發現,「紫外線滅蚊燈」滅除的並不是吸食血液蚊子,而是蚊子的表親——搖蚊,而它因為口器的退化,是不吸血的。搖蚊更是「益蟲」,是生態系統中很重要的一環,因為數量極為龐大,他的幼蟲和成蟲是魚、蝦、蟹等水生動物的食物。

除了政府和個人,我們不妨將目光放得更遠——或許大自然亦能成為滅蚊的出路。在2021年,非營利組織世界蚊子計劃(World Mosquito Program,WMP)科學家發表,在印尼日惹市用感染過細菌「沃爾巴克氏體」(Wolbachia)的蚊子防治登革熱的成果。科學家發現,相較一般蚊子,登革熱病毒在感染沃爾巴克氏體的埃及斑蚊體內,其複製過程會大受影響,使人們日後即使被咬,也較難感染登革熱。而這種細菌只會感染昆蟲,並不會感染人類。科學家還發現,埃及斑蚊身上有無沃爾巴克氏體,會大幅影響蟲卵孵化成功的機率。

因此早在2019年開始,世界蚊子計畫的科學家在日惹市劃定一塊約26平方公里、有30萬居民居住的區域展開實驗。結果顯示,釋放感染沃爾巴克氏體細菌埃及斑蚊的區域,居民體內檢測出登革熱病毒的病患數,比未釋放地區少77%,需住院治療的病患數也減少86%。可見香港特區政府有需要在滅蟲,以至滅鼠工作上,引進和發展更多技術,拓展有效控制疾病蔓延的新方向。

文章連接:
https://apps.orangenews.hk/app/common/details_html?contentId=11556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