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青年事務發展基金會 政策研究部主任 郭越

惟進取 故日新-淺談高校師生創新創業模式

2022年08月08日14:26 巴士的報CHANNEL

  在科技創新浪潮興起的今天,大學教授逐漸走上了創業之路。而集齊大學教授、創業者、投資人三大身份,在高校「象牙塔」和商業的世界遊刃有餘地行走,將理論研究和實踐充分地結合,「教授+學生=獨角獸」模式其實早期在美國就已經有相當多成熟的案例,比如奠定矽谷基礎的叛逆八人幫,麻省理工(MIT)的Robert Langer教授和他的學生們等等,是目前可以研究和借鑒的模式。這種老師帶著學生的模式,存在一定技術優勢,也天生存在一定信任感。內地在改革開放以後,許多城市都形成了完整的工業體系,而香港高校有很好的國際聲譽和傑出的基礎研究,在粵港澳大灣區的政策紅利下,香港的老師,帶領自己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科研人員將專案帶到內地,能很好的將科研專案產業化。這對於香港有其獨特的意義。

  具有代表性的便是大疆,在科技圈內頗具傳奇色彩的公司,8年做到全球第一,目前的客戶遍佈全球100多個國家。面對美國的封殺,還能霸氣抗衡。2019年,在美國對大疆提高關稅、限制進口,想要迫使大疆撤離北美市場。全球任何企業面對美國政府如此霸道的政策,往往只能忍氣吞聲,從日本的東芝和松下、德國的西門子、法國阿爾斯通,就連金融企業法國巴黎國民銀行也曾被制裁和封殺。可是大疆卻欣然迎戰,漲2%的關稅,就加價2%,結果封殺之前,大疆在美國市場的佔有率是72%。封殺之後,市占率最高達85%。

  大疆的技術和產品的成功,從「走出香港」到「全球霸主」,兩位教授就起到了關鍵作用。一位是香港科技大學電子與電腦工程學系教授李澤湘,另一位就是哈工大博士生導師朱曉蕊。兩人聯合給大疆投資的同時,朱曉蕊還擔任了大疆的首席科學家,不僅帶著學生幫助大疆搞技術研究,幫助其攻克了許多技術瓶頸,而且也一直持續不斷地為推薦、輸送優秀人才,為大疆的技術突破貢獻了巨大力量。

  朱曉蕊教授關於師生合作的成功並不僅僅包括大疆,另一個高校師生模式產生的百億級別傑出作品是——速騰聚創。 速騰聚創創始人邱純鑫是朱曉蕊第一個博士生,也是在教授的指導下,邱純鑫積累了大量機器人定位實戰經驗。在2014年完成博士論文之後,便以課題組為創始團隊、創立速騰聚創時。朱曉蕊對學生給予了大力支持,不僅是速騰聚創的聯合創始人,還擔任首席科學家職位。鐳射雷達研發需要耗費大筆資金,這對於一個初出茅廬的學生來說絕對是一道生死檻。而朱曉蕊成功為速騰聚創拉來天使輪和A輪投資。

  在拿到初始資金後,速騰聚創便步入了正軌,半年時間內就研發出16線機械旋轉式鐳射雷達RS-LiDAR。如今,速騰聚創成為了全球唯一實現第二代智能固態鐳射雷達車規量產交付的企業。目前已經獲得10輪融資,最既有東方富海、雲鋒基金、昆仲資本、華興新經濟基金等VC/PE機構,也有比亞迪、宇通、香港立訊、湖北小米長江產業基金、北汽產投等產業資本。如今,速騰聚創的估值在100億元左右,成功躋身獨角獸行列。

  師者,傳道受業解惑也。顯示驅動晶片公司集創北方近日在內地科創板IPO申請,若算上最新一筆65億元融資,集創北方估值達到300億元,A股即將迎來一家硬核上市公司。集創北方背後,是一個「兒子創業、導師幫忙、父親投資」的故事。85後創始人張晉芳的父親張來栓,早年靠能源發家,在朔州當地頗具威望;兒子卻沒有走父輩老路,在老師的引導和幫助下,對晶片技術由衷熱愛。

  在導師幫助下,張晉芳看到了人機交互未來的成長空間,他果斷拉來4個同學,於中關村一間40平米房間內成立了集創北方。為支持兒子創業,張來栓拿出4億元「投資」,為公司發展打下夯實基礎,張晉芳則不負厚望,把一家晶片公司做成獨角獸,如今走向了IPO。

  這並非是一個「二代創業」的典型樣本。卻是值得香港的企業家們去深思個案.過往無數案例中,父輩為「二代」打造的往往是他們想「看到」的子女人生。而張晉芳的人生,屬於了自己,屬於了夢想。而這一些,都是來自於導師的幫助和父親的支持。

  敏於觀察,勤於思考,善於綜合,勇於創新。過去,相對內地很多城市,香港有多間世界級的科研大學,更有科學園,數碼港等機構,為何發展科技產業卻遠遠落後?不僅僅是特區政府的不干預政策,政府包括各大高校也同時缺乏對於科技發展的信心及相關的配套政策,沒有規劃和目標,以致香港缺乏科技產業改革的動力。特區政府於2015年正式成立科技局,大大加強了科技發展的力度。過去五年, 政府投放了超過1500億元推動科技發展,是對創科研究史無前例的支持。在各方努力下,香港創科生態發展向好,本地初創公司數目5年間大幅增加近七成至2021年增長至大約4000間,本地孕育的獨角獸企業更是從無到有,至今共有十多間。這也急需高校以及研究院所,研究機構的創新思維和創新模式的孕育和產生的必要性。而對於香港乃至全國科技創業環境的一大痛點,就是產、學、研、用的脫節,懂學術的不懂產業,懂產業的沒有資金,有資金的不懂需求。而具有商業眼光和投資思維的高校教授往往就是這樣的一個關鍵節點,將學術界、產業界、投資界聯結起來「建立一個緊密融合的科技創新生態」。

  在這個生態基礎打造上,首先要學生對從事的研究專案產生興趣, 教授們需要新的教育模式,不僅讓學生學懂知識, 更能培訓出一群有實踐能力的學生。還要開創「導師+學生」的天使投資模式,成為學生所創企業的第一輪投資人。鼓勵學生們學以致用,投身創業。

  其次為了加快企業產品化的能力, 需要創辦不同平臺, 或者合作建立產業基地,專注於創業孵化。創辦科創學院,以完備的產業鏈和成熟的創新創業市場,提供前沿技術支撐。

  最後, 因爲資金對接對科創企業高速成長甚爲重要,教授們還成立了好些基金, 幫助企業對接資金和人才。

  除了朱曉蕊教授之外,還有李澤湘、高秉強、甘潔等教授,也紛紛走出了一條「導師+學生」的獨角獸孵化之路。

  香港科創未來還是充滿了希望和挑戰。期望高校和社會各界齊心參與,集眾人才量厚植香港科技創新土壤,我們期待更多這樣的「學院派創投模式」出現。

文章連接:
https://www.bastillepost.com/hongkong/article/11136839-%e6%83%9f%e9%80%b2%e5%8f%96-%e6%95%85%e6%97%a5%e6%96%b0-%e6%b7%ba%e8%ab%87%e9%ab%98%e6%a0%a1%e5%b8%ab%e7%94%9f%e5%89%b5%e6%96%b0%e5%89%b5%e6%a5%ad%e6%a8%a1%e5%bc%8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