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青年事務發展基金會政策研究主任 張楠
香港金融科技2025策略走對了路?
2021-07-13 14:10 橙新聞
距2020年第一家虛擬銀行在香港正式開業已有一年之久,如果說2020年是香港虛擬銀行的元年,那麽2016年可以稱得上是香港金融科技的元年,2016年香港金管局設立金融科技促進辦公室(FFO), 舉辦首屆香港金融科技周,推出了金融科技監管沙盒以及金融科技人才培養計劃(FCAS)等。儘管這些政策和監管模式都不是香港首創,比如新加坡金管局早在2015年就設立了金融科技與創新團隊(FTIG),金融科技監管沙盒也是英國政府於2015年提出等,但是香港政府也一直積極學習和探索相關政策和監管模式在香港的落地,更於2018年推出的實用且具有代表性的轉數快(FPS),解決了長久來在香港市場跨行轉賬難的痛點,也為進一步推進香港的電子化零售支付做出突破性的嘗試。
早前,金管局公布了「金融科技2025」的策略,提出未來四年香港金融科技發展的願景和五大重點領域,但在解決用戶和行業痛點上未見有明確的創新亮點,比如在跨境貨幣流動特別是跨境匯款轉賬方面,儘管近幾年不少銀行和SVF持牌機構在跨境匯款和支付方面做出努力嘗試,但是從用戶使用的便利程度以及普及率來看依然有很大提升空間。筆者在此提出以下三點疑問以作討論。港版的數字貨幣是否能聯動央行的數字人民幣解決跨境貨幣流動的痛點以及在助力人民幣國際化發揮作用,實現進一步鞏固香港在人民幣離岸結算的優勢地位?對比英國和新加坡,香港的監管沙盒是否能進一步開放給初創企業,為更多顛覆式創新應用落地提供機會?如何抓住區塊鏈技術創新,搭建新的金融科技應用基礎設施?
人才是創新和發展的源動力,金融科技創新的人才培養需要打破傳統學科的邊界,打破產業和學界的邊界。香港的學界其實早已於2010年初就感知到未來市場對金融科技創新人才的需求,比如香港科技大學自2012年相繼推出金融數學,科技領導力與創新創業,金融科技,創新創業與公共政策等相關的碩士博士專業。香港大學也自2020年相繼開辦金融科技學士和金融科技與數據分析的碩士課程。產業和學界共同培養人才的模式需要根據需求不斷調整,相關政策也需要配套跟上,比如簡化和加快持學生簽證人員參加實習和創業的不反對通知書(No Objection Letter) 的申請批核流程,為業界和學界共同培養人才提供更多機會,也進一步通過積極的政策,鼓勵和吸引培養出來的優秀人才畢業後留港工作。
未來的金融中心應該是金融科技中心。香港一直以來是國際金融中心之一,根據香港政府統計處2021年的最新數據,金融服務、旅遊、貿易及物流和專業及工商業支援服務業四大傳統主要行業依舊是香港的經濟動力。金融科技是為了更好的賦能於金融以及實體行業,香港從政策方面來看對金融科技創新是相對保守的,在行動上是落後的。雖然有逐步趕超之勢,但是截止目前看來在思維上依舊抱着模仿者的心態,在創新力,行動力以及落實能力方面依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間。香港的本地公司需切實增強在科技創新方面的能力,坐等成熟的技術和項目提供解決方案確實能降低試錯的成本和風險,守住了短期的績效指標(KPI),但是實際損害的是香港自身的長久的金融科技的創新力。
香港應當把握好金融科技創新的機遇,需真正在科技創新力提升和加強自己的核心競爭力,讓顛覆性的創新應用也能在香港的土地上落地生根,爭取做開拓者,創新者而不僅僅是模仿者和追隨者。
文章連接:
https://apps.orangenews.hk/app/common/details_html?contentId=1118416